close

菩薩垂問:大慈大悲,何作分別?心中如何存在慈悲願心?

我思: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大悲:

同體大悲,對於眾生的身苦、心苦,感同身受,看了很不捨、很難過,悲憫他人受苦,因而有惻隱之心、同情心,內心想著可以如何幫他、援助他,讓他不要那麼苦,想幫眾生拔苦。

四月劍潭的甜心活動和香港法會,菩薩讓每一位問事者都淚流滿面,是因為菩薩讓每一位問事者知道:「你的心靈傷痛,菩薩都知道,菩薩其實一直都陪伴著你,菩薩會修復你的苦。」

菩薩讓眾生知道,其實我們不是無助無依的自己一個人,原來我們的苦是有人知道、有人瞭解的,這成為我們很重要的心靈力量。我們受苦的心,感覺得到了一份支持陪伴的力量。菩薩讓眾生的苦有情緒宣洩的出口,所以大家都淚流滿面,感覺得到撫慰。這就是菩薩的拔苦大悲。

生活中,我們都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體會他人感受、將心比心,有同理心,盡己所能給予人安撫、安慰、安定的支持力量。

菩薩叮嚀:悲就會產生願,願就會產生力,所以有一個詞叫做「悲願力」,就是這樣來的。

 

大慈:

慈,好比我愛我的貓,好比父母對子女的慈愛,父母希望子女快樂,盡量給子女最好的安排。

無緣大慈,則是對於所有眾生,我都能愛他,想幫助他更好、更快樂,而不只限於對親人。

菩薩叮嚀:菩薩在安排的時候,都是用大慈悲心在安排的,過程當中一定會有很多的波折,有很多的困難,但祂一定都精心安排過。菩薩祂們不會刻意去製造悲劇,不會為了要懲罰你而讓你眾叛親離,一定會讓你在這當中學習到什麼。

 

心中如何存在慈悲願心?

對於貪嗔癡深重、自私自利、小氣吝嗇、分別心重、愛計較的我而言,要做到慈悲,真的很難。

人既自私自利,又如何能升起捨心?

1.就因為我很自私,希望自己好、想利己、想要自己的心得解脫,如果想讓自己的心不會因每每失去錢財、失去個人休閒時間而痛苦,那麼更要懂得『無住生心』。

因此,心中如何存在慈悲願心?

→告訴自私的自己:「先要學會利他,才能真正利己、幫助自己的心脫離煩惱糾結的苦海。有慈悲願心,願意幫助他人離苦得樂,才能真正幫助自己的心離苦得樂,不受我執所苦。」

而且做完就要放下、無所求,不要再去執著計算:「我幫助別人多少,別人回饋我多少,我得到多少」,心才不會糾結、深陷苦海。

因此在金剛經裡,佛陀教我們,如何降伏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且付出無相。

 

2.人會自私,是因眼界太小,精神只著眼在自己在意的部分。唯當我從新聞或臉書看到苦難的人(像地震、氣爆、被火紋身、在加護病房與死神拔河、貧寒戶全家合吃一碗泡麵止飢、流浪動物身受重傷),或親眼看到年邁老婆婆在路邊賣口香糖、推回收車賺微薄生計,再怎麼自私的我還是會不捨流淚。因此,心中如何存在慈悲願心?

眼界不要只一直著眼集中在自己的狹窄世界裡,多看看外界眾生發生的事,多去關注苦難的眾生。眼界寬廣了,很多事可以放下。看到別人的遭遇,感恩心會升起,人會知足少慾,自私的我執會放下,慈悲心會打開,捨心、分享心、付出的心會出現,生命會更有價值。

 

3. 心中如何存在慈悲願心?→謙卑,不要站在自己的高度看世界。看到別人發生事情,要放低身段,用他的角度陪他一起看他看到的世界,才能感同身受,深入對方內心關懷,產生同理心,升起慈悲心。

 

4.心中如何存在慈悲願心?→常保感恩心。自身福祉與他人福祉並非獨立,而是共生共繫的關係。我們的福祉仰賴於與諸多人事物間的細微連結,只是我們常忽略了。靜心下來,把心放在無盡長、無盡寬的時空流中,才能看到他人的付出,感恩更多。

靜觀生命流中的因緣生滅,才能放下更多我執,放下心中只擔心自我利益的念頭。

眾生存在,我們才得以存在。經由利益眾生,才能成就自己。

 

5.如何長養慈悲心,堅定慈悲善良的意念?→善無懼,行善不要多想。看到眾生受苦,慈悲心起,要立即付出行動力。

一旦拖久了,當下感於眾生苦難而升起的慈悲心就會隨時間長而淡忘,行動力就弱了。

一旦多想了,就會因顧慮變多,而止住善心善行。

一旦質疑了,初萌芽的慈悲心就止住了。

所以,隨手功德很重要。保護初發心,不要退心或忘掉。

兩年前我和先生看到剛出生未睜眼、臍帶未斷的幼貓在路邊奄奄一息,先生二話不說出手救起牠,當時我說要不要再想想,救了就要養耶。先生回:「我想不了那麼多,先救再說。如果我顧慮了,小貓很快就會死。」現在回首,很高興出手救牠,帶給我金錢買不到的幸福快樂,擁有貓咪給我的單純的愛。

 

6.心中如何存在慈悲願心?→多接觸人間菩薩,跟隨人間菩薩的腳步。看到別人對眾生的無私付出(例如在臉書看到有的人在默默幫助流浪動物),內心會非常感動,心有慚愧,看到自己的不足。

為何我對於主管分配給我的工作遠超過其他同事而感到很不平?細思量,因為我沒把同事當眾生。公司雜事很多,多做的人不會加薪,少做的人不會減薪,但終需有人做。換角度想,如果抱著服務大家的義工心情,幫忙公司把雜事解決,便會覺得無所謂。

就在我因工作量分配不均而忿忿不平、起惡念惡口後,我看到一位人間菩薩親身示範做給我看。

假日排值班他選擇了沒人要的所有時段,導致他必須多到公司好幾天。我提醒他不用這樣犧牲,他說:「事情能快快解決的話,我多來幾天,沒關係。」

然後他接下了沒人要做的兩個差事,導致他必須耗掉一整天休假日,我提醒他不用這樣犧牲,用抽籤的就好。他說:「無所謂!只要事情能圓滿,多做這些雜事沒什麼。」

我忍不住問他,兩個主管都一直找他幫忙做事,相較別人,他有做不完的差事,會不會不高興?他笑說:「都是舉手之勞!而且我很健忘,做完就忘了。」

當我親眼見到原來還是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人,心中升起很大衝擊,更升起慚愧心。

原來,放下自我、犧牲自我利益、成就大家的圓滿,不是只有菩薩神明做得到,有的人也做到了,而且就在我身邊。

很感恩這位善心善念的人間菩薩親身示範做給我看,讓我察覺自己的不足,並有支持的力量,知道這條路不孤單。生活處處是眾生,生活處處需義工,期許自己跟隨在人間菩薩後面學習,減少人我分別心。

 菩薩叮嚀:

這些都是為了要認識自己,而做的解析。這是幫助自己。

這些話你要常常在你覺得想有正面情緒跟能量的時候,把它拿出來看一看。人生當中有很多時候是需要文字上的提醒的,而什麼人的文字最能提醒你自己?你自己的文字最能提醒你自己,那是最有力量的!它其實就如同懺悔文一樣!

 人生到這一世來投胎,在這個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地認識自己。

我們現在在學佛的過程,在跟菩薩對話的過程,其實都是為了反過來多認識自己。

然後一定要擺脫兩樣東西:金錢跟權力。

權力還包含了人有向上的鬥志,想向上到什麼樣的位子,那個就是權力。不是自己期許的,是自己壓抑不了的鬥志。

譬如說上學佛班:「我已經唸了兩個班,我接下來要報第三個。你呢?你現在是報第四個班喔?那我也要報第四個、第五個…..」,這個就是權力一直不斷地在累積,它有時候會讓人迷失了自己。

因為你光報這些班,沒有把它用在生活上來講,你只不過是要那個文憑跟告訴人家說:「我有去唸那個課!」

其實如果沒有落實,都是假的,你雖然去上了這些課,雖然都有結業,但都是假的。

所以你會看見一堂課裡面有些學長學姊都上了好多,怎麼行為還是這樣,大家只要那個標章跟那個標籤,但沒有把它用在生活當中。

事實上應該上完一組課(不管你怎麼搭配的一組課),你都應該要有一段時間休息,讓自己把這一套理論用在生活上,都用好了,你才能夠精進上第二組課,這才是真實的,否則只是淪為形式而已。

真的聽不懂,所以又續報下一期,一直重複上,當然可以!這是為了要尋求知識,你可以這麼做。當然也不盡然全在法師口語中,有很多的東西是也許一兩句話你在生活當中去經歷了之後,靈光乍現,原來就是這個!

你用字句、文字去解釋再多,都不如你在生活當中去體驗。

不要淪為權力,就是當你有一天覺得自己的學習、內容、涵養比別人更多一些的時候,人很容易就會出現權力跟慾望,你會覺得自己懂很多:「我們老師說過,這個其實是怎麼解的……。」或者是:「這個我們有上過,以前有講過什麼……。」這個就很恐怖了!

雖然你都上過,你都知道,這個道理你懂,你可以講給別人聽,這是一個好意,你可以稍微委婉的說。可是如果你表現自滿的態度,它就沒有實用了,它就沒有用在生活當中。

譬如你都懂念轉運就轉,你告訴人家:「這就是要告訴你,改變自己的個性,改變自己的想法,你就會念轉運就轉啦!」有沒有運用?沒有!因為你的方法不對,你告訴人家的方法不對,你根本沒有實踐。

從一個麵包、一個饅頭我們有一半,我們怎麼想?從哪邊去想?佛法都有很多道理存在。可是要怎麼樣去度「法」到人身上,就是方法。

為什麼有些人走火入魔?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學了很多,他自滿的告訴不懂的人。事實上未必人家不懂,也許沒有引導,也許人家懂,也許人家也在試探你,都是一種。

所以為什麼菩薩一直說,人要謙卑?

不管你學到多麼高,多麼厲害,不懂的還是要問,然後懂了的也要小心自己不要自滿。

自滿,是陷入迷糊不清的泥沼當中。所學的這個跟那個,感覺上好像條理思緒很清楚,但是你把兩個混為一談的時候,其中已經混了、混淆的時候,就已經很難變清明了。

所以不管我們在哪裡上完課,課後其實不是立刻討論,課後先做一件事,把這些東西消化,先自己想清楚、消化,才去做討論。然後接下來討論完了之後,也許你會從別人口中得到一些你剛剛沒想到的,再把它用在生活裡。

一定要讓自己靜下來想一想剛剛你學到的,全部重整一遍,接下來彼此要交換意見、要討論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剛剛你有沒有聽錯?你有沒有感覺錯誤?有沒有想法錯誤?整個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再沈澱下來,再把它用在生活當中。這樣才會進步。

互相討論,是為了成長,是很好的。

一定要記得,每一個人都是我們這個團體裡面的老師。當別人在發言的時候,他就是老師,因為他的感受是很真實的,哪怕他短短的一句,他都是讓我們很相信他、很信服他的,每一個人的意見都是最棒的。

=====================================

(2017/4/27我跟子容老師請益)

之前在返家路上,飄著小雨,看到一個街友坐在路邊淋著雨,當時心想:不知他是否飢寒交迫,反正我快到家了,我淋一點小雨沒關係,我很想把我的雨傘和剛買的食物給他,我想他應該很需要。就在我要鼓起勇氣給他傘時,我發現他身旁擺了一個酒瓶,讓我的善心瞬間踩煞車。因為我感嘆,他為何寧願把錢拿去買酒,也不去買他真正需要的雨傘和食物?這樣我還要幫他嗎?

我在原地掙扎了好幾分鐘,最後放棄了我的善行,默默離開。

請問我的善心是起了分別心(他自己也盡力的我才幫,他自己不夠盡力的我不想幫)?

還是我的做法是符合慈悲要有智慧,不要妨礙別人學習成長?

子容老師:

對的。慈悲是要有智慧的。我們的慈悲不能被濫用。

當你發現他有很多狀況跟原因是造成他現在坐在那裡的狀態,它是不能夠被接受的,他就不應該接受給予。

這個不是分別心,這個是懂得分辨。

「這樣會不會違背平等心?」不會!

平等心,是這個人他做對的事情,他們都有做,只是一個可能做得比較好,一個做得比較不好,所以我們是平等視之的。

可是問題是這個人沒做,你就要懂得有分辨。

所以不要太強求說我一定要用平等心去看待眾生。

我們不是神,我們是人,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

他今天會造成他這樣的狀況,一定有原因的。

「他自己也盡力的我才幫忙,他自己不夠盡力的我不想幫。」對的!這是一種選擇。當我們人在付出善、跟我們在運用我們的慈心時,我們必須要有一些選擇,才能夠把我們的慈悲發揮到最好的價值。 

感恩子容老師和觀世音菩薩的叮嚀,讓我智慧增長,心靈富足,法喜充滿。

========================

(後記):在法鼓講堂-佛教徒的生死觀中,法師說了一段話,讓我省思:

有人問佛:「通過修行,最終得到了什麼?」
佛陀答:「什麼都沒有得到。」
對方再問:「那您還修行做什麼呢? 」
佛陀微笑:「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失去的東西,我失去憤怒、憂慮、悲觀和沮喪,失去焦慮不安,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貪嗔痴三毒,失去了凡夫俗子的一切無知習氣障礙,也失去了對老和死亡的恐懼 。」
修行佛法,是『減法』,不是加法。不是我獲得了多少,是我願意捨下了多少,是我願意跟眾生分享了多少。分享,就是要練習一顆捨心。你願意放下,就是減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