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課:「是菩提!視菩提?羅織人生,識悟己生。增真而視,既如人增。」

●是菩提!視菩提?

菩提是智慧。

每個人在做一件事時,都是因為我的智慧認為這件事是對的,我有我的主觀看法、我的決定,我把它視為有道德倫理、有幫助,我有我的認知。

但不代表我的智慧一定是智慧!

看這件事是不是智慧,其實,要回歸到內心。

不是從表面,而是要回到內心看真義。

例如,我今天來上課,到底對不對?有多少人為了上課而請假?

你應該帶小孩,結果把小孩也帶來?

我做此事,連帶關連性的有沒有其他人受影響?

如果造成他人不便,這就是不對!

如果輪班的同事說:「沒關係!我今天想上班,明天想休假」,這就兩全其美。

但若造成別人不便,如果有,我們就要改變。

所以,一件事不是只看對我們有沒有好處。

上完這堂課,你會讓自己變成敏感的人,會多想總是好的!要想到別人,立意要善。

如果造成別人妨礙,就要有所取捨。

所以,一件事到底是不是智慧,要看有沒有影響到其他人。

請假這件事,若沒有妨礙到別人請假,沒造成別人不方便性,有什麼關係!

這是你們可以做的決定,沒影響到別人,沒有關係!

沒人因為這樣而不能休假,沒關係!

如果你真的沒妨礙到別人,他也沒不開心,沒關係!

如果他不開心,你如何可以把對方安撫好,讓他安心,這整個過程就是智慧的過程。

所以,在智慧運作的過程,如何可以不讓人嫉妒,此即智慧運行當中善意的謊言。

預防傷害他人,講的時候不讓人受傷,有沒有安撫好他,就是智慧。這就要靠智慧的運作去處理這件事。

有些人做事不經大腦,會對人造成傷害。

所以,做一件事一定要多一份思考,以免造成傷害。

 

●自己還能做些什麼幫助自己?

我們不應仗勢別人愛我們,而凌遲他人的情感。

舉例,有一對情侶,一方發現:對方一直傷害我,我感覺他不愛我,但他口口聲聲說愛我。

你就算怎麼做,他也不會開心。愛不該是這樣被對待的。

所有你做的事,他都會罵你,像凌遲,愛就不對等了!所以,要有清楚的瞭解。

操控者會對於可讓他使喚的人予取予求。

不要讓人有機會利用感情糟蹋你!

你要清楚知道,你的愛不能被凌遲糟蹋,這樣的關係不應該,也不對等。

當你發現,請你跳離這樣的生活圈。

有些人是慣性凌遲他人,他才會得到快樂,他對於你的配合會得到安全感,他有時只是為了要操控。

最常見懷孕的時候,有的女人說:「我要吃這,我要吃那」,總是要求另一半想盡辦法去買。等她確定了安全感,對方達到要求後,她不想吃了!

你可以看事情決定要不要討好對方,被人情緒勒索。

有些情況下,操控者被滿足需求,只是為了證明他可以這樣對待你,沒有真正的愛或真正的關懷。

他口口聲聲說你是他家人或愛人,所以他在言詞上也不假修飾。

凌遲者操弄你,你會因為一點點小小的安撫而得到很大的快樂。而操控的人永遠認為被操控者離不開他,認為凌遲你後再摸摸你就沒事。

愛不會這麼凌遲!你沒愛又沒自己。你不應這樣被對待。

如果你是專情的,他會好好地珍惜跟你在一起,這才是對等的。

你要調整你的心情,想想:「自己還能做些什麼幫助自己?」

安撫別人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迎合別人,而是可以為自己再做一些什麼、再多做些什麼?

在做任何事情,本質一定是要對人沒傷害的,但最主要是回歸到自己的內心必須是愉悅的。

例如,有的爸媽總是認為子女一定會迎合他,因而對子女隨心所欲的予取予求。有時候,子女一直附和爸媽的需求,失去了自己,過度委屈了自己。能做的我們盡量做,但不一定要把所有責任全都承擔下來。你做了,未必會讓他快樂。

因此,假設爸媽沒錢買房子,要你去貸款幾百萬拿給爸媽。當你決定拿出這筆錢,你是心甘情願的,你的前提是只要爸媽能好就好,你就不能再有抱怨。

決定要做、要付出時,都不可以有後話。

附帶提醒的是,爸媽怎麼對人,小孩會看到,並學習爸媽怎麼對待他人,因為小孩潛意識認為:「他一定犯了錯,所以我們大家都可以這麼對待他,不管位份。」小孩是會模仿學習的,小孩都會把人事物對應的情境搜尋放到腦子裡。

結論:我們無法臆測別人為什麼做操控凌遲這件事,但我們可以終止別人的勒索,還給你一個在愛的真義當中的人生。

你離開後仍是快樂的,你就成長了!

你也有其他人愛,然後你一直都餵食他很多的愛,他就離不開你。但仍要看頻率。有的人是你一直餵他,他都覺得是應該的。

所以,你可以等待一個頻率跟你相近的愛人。

 

●羅織人生,識悟己生:

我們的人生密密麻麻的綜合了很多人、事、物,包含每一個人的思考、潛意識、……,不斷貫穿穿越我們的人生。

人生一定會有很多你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你要用什麼樣的意識,讓自己悟到、瞭解到原來這是你的人生,不是別人的。

要讓什麼元素進來,要讓什麼元素起變化,都是你的人生,人生要做什麼選擇都是自己的問題。別人勸你的,跟你自己要不要變,要讓什麼元素進來,允不允許這些元素進來,都是你的選擇。

所以,為何你選擇讓這個人用凌遲的方式對待你?那是因為你沒意識到這是你的人生。

你為這個人付出,如果他給你擁抱,你得到開心和珍貴的愛,你便會願意一直為對方付出下去。

就像座談會之所以一直辦下去,是因為我們介紹別人來並讓他們看了書,他們有改變,我們的付出得到愛和贊同。我們會為了這份讚美、讚賞,而一直不斷付出努力,繼續下去。這就是一個善的循環。

反觀,有一次香港座談會,在太陽下才靜坐十分鐘,就有人開始耐不住性子,這堂課因此終止了,但這太陽真的不如我們去普陀山的苦。

因此,願力有多強,就會促使你們要去做一件事的願力有多深。

願力有多強大,就會促使一個願行出現。

 

●增真而視,既如人增:

真,是人生真義,包含我們看清、瞭解、體會、知道了。

增加這些瞭解,增加這些機會,看清之後,甚至於多看清楚一些,你會發現你好像重生了、多活了一輩子,你多了另一種不同形式的你、拋開了過去的你,並讓你一直不斷蛻變、學習、成長。

======================================

第二堂課:冥想

冥想包含了靜坐,以及對人事物的冥想。

 

●一分鐘冥想:眼睛找一個定點,專心注視一分鐘,不能眨眼。

在目視一個物品,眼睛、身體靜止不動下,旁邊所有的事物都被忽略了。而眼睛眨了,你會知道,因為專注力會回到自己身上,有沒有眨眼,騙不了自己,自己會知道。

你知道不能眨眼、要專注,但有太多因素不能抗拒,眼睛酸澀不舒服,所以你眨了。在你眨眼的同時,你知道必須讓時間繼續,我們的心必須接受不能預期的狀況出現。

 

●兩分鐘冥想:眼睛找一個定點,專心注視兩分鐘,可以眨眼。

當你可以眨眼,注視定點時,眼睛專注,耳朵會變得靈敏。

一分鐘冥想不能眨眼,當人不舒服時,會專注在身體的不舒服。

但兩分鐘冥想可以眨眼,當不舒服感解除,感官覺知會提升。

所以身體健康很重要!身心不舒服時,會無法感受覺知上的快樂。

 

●三分鐘冥想:站起來,左腳向前弓、右腳在後,眼睛找一個定點,專心注視三分鐘。

你需要找到真正的平衡點才能站得久,你可能會後悔一開始站時其實並沒有調到最舒服的姿勢角度。

這就是告訴你,有些事情當下做的時候不會知道辛苦,是長久下來才會知道辛苦,那是太長的壓力所造成。

當產生身體不舒服,還是要做下去,代表負責任的精神。

如果規定的時間未到,你就調整了,代表有很多事你是不能堅持的。

所以,所有困難、痛苦,一定要身體、心裡舒服,否則都沒辦法讓這件事長久。

因此,心裡有不舒服要講,不甘心要講,至於怎麼講,要靠智慧的運轉。

人與人不舒服,一定要找到機會講明。

不一定要咄咄逼人或找到答案,只是要講出來。

如果他說他沒那意思,就告訴自己:不舒服是自己多想造成的,不要把疙瘩放心上。

 

●五分鐘冥想:閉眼站立五分鐘。

有的人不自覺地眉頭皺在一起,表示平常是容易擔心的人。

這次身體不舒適感解除了,你發現你可以站很久。

我們採用了一正一反的方式進行,先後用一分鐘(不能眨眼,不舒服)、兩分鐘(可眨眼,舒適)、三分鐘(弓字步,不舒服)、五分鐘(站立,舒適)做體驗。

你會發現,只要身體舒服的因素可控制,事情都可長久。

 

●五分鐘靜觀:靜心觀察他人五分鐘,看他人在做什麼,聽他人在說什麼。

被觀察者:

一般人被關注時,人都是不自在的,就會有所規範自己。

所以如果想成生活中時時有菩薩關注監督著,人就會有所規範。因為你知道,有些話在講時,菩薩也知道。所以,我們在道德上都不能逾矩和傷害別人。

如果把菩薩加進生活中監視著自己的心念,我們便會有規有矩。

被規範的情況下,有些事會變得很美妙。而且你不會覺得被規範,因為你有遵守。

觀察者:

在一間餐廳或公共場合裡,當別人越吵雜,你要能越平靜觀察。

如果有一天大家在談話時,你該靜下來看時就該靜下來。

觀察,必須要投入,才能觀察。觀察的同學,有人表情嚴肅,有人微笑投入,這是大家的個性不同,觀察時用不一樣的角度。

一個場面,一件事情,每個人看的角度都不一樣。就算你要靜下心來看某一點,你可能都忽略了別的。所以,你怎能說你全盤通透?

就算你在其中,你也只看見冰山一角。

所以,我們都不能全然斷定自己所看見的!

生活中靜下來觀察別人,會慢慢看透「增真而視,既如人增」。

================================

★你必須要內心堅定,菩薩就有辦法讓事情變成你想要的。

=============

★義工在提醒同學們守規矩時:

義工在叫人家安靜時,臉上一定要微笑:「我們大家要小聲!我們大家要安靜!」人家覺得舒服,才能順利完成事情。

「不要講話!」會讓人感覺不舒服。

人與人接觸時,臉上要多笑容,語氣要和緩。因為更忙更急,所以才要和緩。

「應該是不行喔!老師有說,上面有寫。」不要變成他很盲從,也不是要製造他的罪惡感,要有耐心地告訴他。

一定要有熱情,將心比心,事情才會更圓滿。

============

★結緣品:

越容易得到,越會覺得理所當然。不缺,就不要拿、不要領、不要買,斷捨離。

就算被不需要的人拿了,他有一天總會知道自己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