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常說:不外相。心最重要。
靜坐的當下,只要能靜心、舒服,就可以靜坐。
坐在馬桶上、坐在摩托車上,都可以靜心。甚至站著、游泳,也可以靜心。不一定要要求環境安靜不吵。
靜,是自心在靜,人在靜,無關外在環境。
心靜不下來,是自己的問題,不代表環境影響你。
心要不要靜,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什麼叫『一秒入定』?
當你在那一刻鐘想定,什麼都不能干擾你,任何外在都不能成為藉口。
不管衣著、有沒有坐墊、外在條件是什麼,你都不用在意,都可靜坐。
動作不一定要靜止不動,也可以是持續性的動作,如靜心散步。任何身體動作都不能影響心定的狀態。
人在靜的當下,能體會到每一口氣都很珍惜。
冥想自己往生時的最後一口氣,體會到生命只在呼吸間。
同樣的道理,很多人在潛水時,身心會感到寧靜自在。潛水前深吸一口氣,然後在海中享受最後一口氣的當下,那一口氣能讓我們感到安定和自在。
靜心坐著,仔細的聽到自己的呼吸聲,享受片刻的寧靜。
睡著也算是靜的狀態。淺眠時身體雖靜但腦波頻率仍快,熟睡時身體靜而腦波頻率也慢下來。因此每天晚上都有進入熟睡的狀態,讓身心充分休息,是很重要的。
靜是本質,不是外在可以看得出來。
每一天找個短暫片刻,靜心下來,非常重要。
靜心,可以在無數困擾中找出答案,解決現在的情緒狀態。
靜坐具有充電的意義。充電,除了充菩薩給你的能量,也充人的慈悲心跟力量。靜坐過程,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我們會更能感同身受,更能寬心接受別人的想法與做為。
●打坐前:
要伸展筋骨,然後恭請菩薩護持,並禮佛。
為什麼要禮佛?因為『恭請南無觀世音菩薩』九句之後,等於菩薩來了,所以要禮佛。
修持觀音法門的人,會希望叨叨念念都祈求願力出去,因此禮佛時雙手合十,雙手就是清香,食指、拇指貼近鼻下、口下,念力集中在眉心,然後彎腰禮拜三拜。
第一拜一定要慢,禮拜是幫你進入靜的狀態,所以一定要慢。
●手:
靜坐不一定要打手印。
如果要打手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手拇指輕碰。
有的人會特地打蓮花指,但並不需要。其實雙手可以輕鬆下垂。
●坐:初學者只要自在輕鬆,怎麼坐都可以。
●眼:
若睜著眼睛靜坐,看到什麼就很容易讓人的念頭想到什麼。
因此,初學者要閉眼睛,自主斷絕跟外界的接觸。眼全閉,是隔絕你可以接觸外在的第一道。
進階者可以在靜坐時眼睛往下看,就是所謂的『觀音眼』,觀其行,聽其聲音,救其苦。
●耳:你所聽到的都不是真的,都不能影響你,都不能讓你有所動作。
●鼻:
數息。吸吐1,吸吐2,吸吐3,……,數到10,再回到1。如果數到11、12、13……,代表沒把心專注在靜坐這件事。所以呼吸數息很重要。
初學者建議數息。進階者可不數息而僅調息。
每次呼吸數息都能很專注的從一數到十,屢試不爽,才可以進階到不數息。
●舌:舌頂上顎,微微上揚。
●身:要打直,進入真正靜坐的狀態。
●意:
可以什麼都想,可以什麼都不想。你可以一直不斷想,想到最後,就沒東西想了。現在還有事可想,是因為你想著如何處理工作、想業績、想家裡事。沒關係,儘管想,等沒東西想,就靜心了,再把思緒抓回來。
●靜坐時會跟自己對話?
如果是純粹放鬆靜坐,就不要跟自己對話。
但是如果深層靜坐的時間短,很多事要開始處理,也可用靜坐方式靜下來,專門針對這件事情想,幫助自己想辦法,幫助自己找答案,跟自己對話,找到問題的答案。想到後來,沒事了,不想了,就可以開始靜心了。
做人都必須經歷這些煩憂事,才能有所體悟。佛陀也是經歷過這些才體悟到諸多智慧。
靜坐是短暫的,念經是短暫的,人生當中的體會才是長久的。
生老病死愛別離,才是我們需要長久體會、領悟其中的。
●靜坐一半臨時有事?
當然還是要去做,並且把事情做好。生活就是修行,生活就是禪。
●每次數息都無法順利數到十,數到一半心思就被腦中想的雜事拉走?
那是因為你平常事情很多,有很多事在煩惱。
人生修行,不要用數字框住自己。如果你覺得數到10太長,也可以數到5。
自在就好,不一定要在乎數字。
●靜坐時聽到聲音,是要抗拒還是接受?
接受它,有聲音就有聲音。不能被外在聲音所影響,也不要追究聲音來源。
學習接受這些訊息進來,但不會影響到你,這才是靜心。
聲音傳達到耳裡,不能變成意念,就不會影響到你。
用理性控制,過濾聲音訊息,不要變成意念來影響你。
但如果你聽到失火,當然還是要有警覺。
●靜坐時看到光影?靜坐時看到的光影、聽到的聲音,都不用去管它。
●靜坐數息會喘?吸氣需要吸到最飽頂住幾秒再吐氣嗎?
那是因為你容易緊張,平常呼吸太快。
學習調整呼吸,吸飽頂住兩秒即可慢慢吐氣。
●靜坐要用口呼吸或鼻呼吸?都可以。
●靜坐要不要觀想菩薩?都可以。
●靜坐時身體會晃動?
那是因為身心放鬆,靈魂想要起來動。
如果晃得很嚴重,要學習控制。
肉體要能控制靈魂,而不是反過來被靈魂控制。
●靜坐一半腿麻怎麼辦?
腿麻如果愈動會更焦躁,就算換個動作,又會重新開始麻。
因此,如果還沒要起來,就讓它麻,不要理它。
腿麻到最後,會沒知覺,連痛的感覺都沒有。
●靜坐一半睡著了?
就讓自己睡,讓身心放鬆好好休息一下。
有靜坐習慣的人,懂得身心放鬆之道,夜間睡眠會比較深沈。
●靜坐時有憤怒或哭泣的情緒?
憤怒時不要靜坐。
不管是不是靜坐,只要你的情緒是哭泣的狀態,就讓它哭完,這都是心靈洗滌很重要的過程。宣洩結束了,就會自然停止。
●靜坐結束:
一樣三禮拜,慢慢的。
然後搓手,搓到手心暖暖的,用搓熱的手敷眼睛,再敷頭。
雙手再一次搓暖之後,手臂、身體由內往外、由上往下摸。
然後腳伸直,一樣由腿往腳掌摸出去。
最後,站起來拍一拍,全身都拍一拍。
長時間坐著不動,血液循環不良,有的人會血栓。所以靜坐結束要幫自己按摩。
感恩菩薩,感恩子容老師,引領我們這群門外漢學習靜修靜坐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