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事不是「做」來的 (2014/08/28)

參加「與菩薩對話」時,對於清算、功德、福報大小,我一直有所執著。直到菩薩賜給我一段寶貴的話,才讓我當頭棒喝,有所警醒.....。

子容老師:如果往生能不能跟菩薩回家、來世會不會投胎到好人家,跟福德有關,是不是你一直做善事,一直做善事,一直做善事,一直做善事……,就會跟菩薩回家或投生到富有人家?

可是我也許我根本沒有四肢,我怎麼去幫人家?我連我自己都幫助不了我自己,我甚至於還要別人來幫我。但我是存善心的,我是存善念的。難道我不能只存善心,時時抱持著善心?

假設我今天沒有了四肢,我連滑輪椅的手都沒有的時候,我存善心,存善念,存善意,我到底能不能跟菩薩回家?可以的。

我又沒有害別人,但是我一件善事都沒辦法做,我還要拜託別人來幫我。我坐輪椅,對於推我的人,我懂得跟他說「謝謝你,我真的非常謝謝你」,我是不是在做善事?因為我說了謝謝,會讓一個人覺得:「好開心喔,今天幫了一個人」。我不見得要四肢健全,我一樣可以做善事。

所以善事絕對不是用「做」得來的。善事是存在心裡的。

很多人沒有善心,他也可以看了當作沒看見,視而不見。

所以菩薩才會講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功德其實跟大小沒有關係,跟數量沒有關係,跟你有沒有時時刻刻都存著善心善意有關。因為善心善意存在於你的心中,就是一種無形的監督。它跟拿著碼表分分秒秒在計算你有沒有存善心,其實更嚴格。

你能不能面對自己的良心?你能不能時時存善心?這個「時時刻刻」,就是一個深入的無形計算機。但菩薩不以這樣的計算機作為總和。

到底有沒有時時刻刻存善心,是在人自己身上。

那顆心永遠存著善心,永遠不害人,就算你沒有做多大的功德,都可以跟著菩薩回家。

菩薩會講:「功德做多一點,就可以跟菩薩回家。」那是因為鼓勵大家多做善事,不要袖手旁觀,所以這麼說。

有些人你跟他說了這些大道理,不懂!

你就直接告訴他:「去做十件善事」。懂了!他就每天做十件善事。

有的人你跟他講說:「時時存善心」。他做很多事情都存著善心,但他不會去數幾件。

菩薩說,不要把很多關注放在功德上。你所謂的功德,當你在意的時候,就不是功德了。你只要做你認為這時候你該做、你可以做的,不要管有沒有功德。

真正修行到最後的時候,你會知道,你的所作所為跟要不要功德,一點關係都沒有。功德對你來講,根本不是量化的、不是質化的,你根本不在意功德,所謂的功德就是沒有功德。因為這是你當下發心自願要做的,才不管功德。所以一個人的投胎、一個人的修行,跟功德做多做少,其實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

功德只是引誘人們在看一件世俗事的時候,讓他有一些誘因。因為有些人真的對於佛經一點都不了解,他沒有辦法那麼深入。他只聽別人說「多做一些好事會有好報」,很單純的相信。所以,都只是一個誘因而已,因為不同的人而必須要有不同的說法來告訴他們。

為什麼佛法有很多種說法?為什麼佛教有很多做法跟道教不同?就是因為佛法依法不依人,因人而異。

=============

【靈魂回家:身安定,心安定,靈魂安定】

子容老師:每一個人只要把份內做完,不一定要成功,盡心盡力,無愧於心,靈魂就可以回家。往生時,站在菩薩面前時,能無愧於心,無愧於其他人,靈魂就可以回家。因此,我們要時時檢視自己,每天起心動念是否有不好?良善之人,必有大福。好好修行,做好今生功課,時間到了,就能回家。

靈魂投胎,有的是承願而來,有的是為了再續前緣而來,原因很多。

所謂靈魂回家,就是讓靈魂歸位到剛開始來的地方,那是靈的出發點,是無有、無我的狀態,讓靈魂安頓在那裡。

其實,在人世間,就可以學習安好自己的身、心、靈,靈魂就知道祂該如何回家。

人首先要做到「安身」,要先學會控制憤怒、激動等外顯的情緒行為,否則身心沒辦法安定。

把該做的本份做好,盡心盡力,無愧於心,無愧於其他人,處在這個世界能悠游自在,便是「安身立命」。

「安身」之後,便是「安心」。當你遇到一件事情,衝擊很大,你的心是要跟著事件走?或跟著「因緣」走?

如果你把一切事件的發生都視為「因緣」,你就會發現,沒有任何事情值得你生氣,或值得你浪費時間在這個點思考、執著

如果不斷懊悔,不放過自己,讓自己身陷其中,這就是沒放下負擔,人生就不能往前走。

所以,心要能「接受無常」。

讓你的心能在繁複吵雜中「安心」,不為所動。有變、有無,皆與你無關。

人生所有大起大落,皆只是「因緣」,全然接受,然後想想下一步該怎麼做

當身安定、心安定,靈魂也安定了,靈魂就知道該如何回家。

如果「安身」沒辦法做好,根本沒辦法「安心」,更不可能「安靈」。

身、心、靈安定好,說來簡單,但要領略其中要義,實謂艱難。

=================

【如果人一生從未接觸佛法,在他的人生中,從小到大就只有上學讀書、工作賺錢養家、結婚照顧家人,就這樣過完平順的一生,這樣的人也能跟菩薩回家嗎?】

可以的。因為他有把本份做好。人生能平順,就是因為盡本份。

修行不需唸經、打坐。人能認命不抱怨,盡力做好本份,盡心做好該做的每一件事,就是修行

萬緣皆由善為始。

只要把本份盡心做好,並且時時心存善念,即使從未唸過一句「阿彌陀佛」,往生後也能跟菩薩回家。

========

若專心於家庭、工作、進修,減少利益眾生的時間付出,在跟菩薩回家的路上會不會難以抵達?

子容老師:菩薩說不會。不是光做善事才能回家,時時刻刻都善心善念的人也可以跟菩薩回家。不管做哪一項,只要是善的事情,只要是善心,只要做的是善行,都可以跟菩薩回家。不會因為做善事的時間多或少、或是快或慢,而改變了回家路上的時間長短。不會的。不是以量來計,是心,心念。時時刻刻都有善的心念,也能回家。

譬如在座談會裡,有人問到一些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是對當事人而言,就是因為他覺得困擾,才會來問。如果我們真的是一個善心善念的人,我們就會將心比心,感同身受他一定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或是難以抉擇的問題,不該妄下評論,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的心有多痛。

善心善念是時時刻刻的,而不是只有選擇性的。不光僅在我們認同某公益團體或同情某位老爺爺時,才有善心善念;而對於看不順眼的某個家人或同事,就對他惡口惡心。也不能人生如意時才善心善念,不如意時便嗔心惡口。

善心善念不是量來取勝,而是隨時都必須要有善心和善念

======= 

若花時間做利益眾生之事,減少自我進修的時間,在社會上會不會降低競爭能力?

會不會降低競爭能力,是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想法。

就學習而言,在做利益眾生之事的時候,其實已經在做自我進修的事了。這兩個事情是不相抵觸的,是可以共同存在的。你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在從幫助別人的過程當中學習到很多東西

就時間而言,如果你感覺時間非常有限,如果閒暇之餘去當志工或義工,就沒有辦法深造或工作進修、或把家人照顧得很好,或那就不應該去當志工。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志工都是退休的人,因為他家裡都已經顧好了。古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要先把自己的家庭和工作顧好,才能夠一層一層往上走

======= 

在利益眾生的路上,該如何拿捏,才不會自以為利益眾生,但實際傷害了別人的心或利益?

如果你的心認為你在做「利益眾生」這件事情,就不要管它的結果是什麼。只要你的心是善的,就不會無形中造了惡業

假設今天有個阿嬷要坐下來,你幫阿嬷把椅子拉近一點,結果阿嬷沒測量好,阿嬷跌倒了,你並沒有害她。你是善心的,是好意的,那就不叫害,叫意外。

心的出發點是「好意」,就可以去做

你覺得這件事情是需要讓別人知道的,讓別人有所警惕的,就可以去提醒。

你覺得本來就是應該要這麼做,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去做即是對的。

=======

努力追求更高的世俗地位或薪水這是精進?還是貪?

這是努力精進。這是一種成就成果的展現。因為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也為了要讓你自己的人生更開心,並對自己更有信心。這是你對自我努力的一種肯定。因為你努力過了,所以有這樣的成果。

你如此努力,一定期待能有所回饋,才會有動力繼續做下去。所以,為升官或加薪而努力工作,是精進。

拿自己應得的,不叫貪。只要是正常的,合情合理的,都不叫貪。掠取了不是自己該得的,就是貪。或者,用不當的手法取得的東西,才叫貪。

舉例來說,有人想買某間房子,你剛好認識該房子的屋主,介紹他們兩個認識,結果一買一賣成交了。屋主自動塞紅包給你:「謝謝!包個五萬元給你吃紅。」這是貪?還是應得的?這是人家主動要給你的,不叫貪。因為我們知道,一間房子的仲介費可能幾十萬元,屋主只給了你五萬元。其實你收,你很心安理得。因為這樣的緣分成交了,一方賣掉了,一方買到了,你讓雙方都省了很多仲介費,讓兩方都開心,功德一件,所以上天讓你得到五萬元。

但如果人家主動給你五萬元吃紅,你又多跟人家開口要:「你省那麼多,只給我五萬元?」這就是貪,是「不知足」。

「應得」和「貪」,其實有很多地方界線很模糊。但是很多時候,你自己的心會知道你是貪還是不貪。

======= 

菩薩鼓勵大家訂定一個更高的世俗目標去努力嗎?

是的!因為人生必須要對自己負責。那是人生對自己的成就的負責任

如果你是一個可做醫學研究或科技研發的人才,結果你只努力到國中畢業,不太可惜了?菩薩本來要用你的智慧去幫助更多人的,結果你只讀到國中高中,可惜了!不把聰明用在工作上,那就可惜了!

所以,訂了一個更高的世俗目標,不叫「不知足」。

只要你覺得這件事情是對的,那麼就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繼續做。在繼續努力加油的過程當中,獲得的反應和回饋自然也會是愈來愈好的。

人訂定更高的升官、加薪、讀書目標,腳踏實地去用心努力實踐,等於是訂定了更上一層修行的目標

訂定更上一層的修行目標,並不是要訂一個更貪的目標。

人需要的是對於自我的肯定。在一個單位工作多年,人會想要有個成果,可能是升官、加薪。對他而言,如果他這麼努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鼓勵,其實是很不公平的,有時是一種打擊。

訂定一個世俗目標去努力落實是應該的,因為努力的人值得被鼓勵,得到獎賞後也可以有更多能力對社會做更多的事情

一個主任可能領七萬元薪水,將來有一天升到經理時,也許領十萬元薪水,那是他工作這麼努力應得的獎賞。而多出這三萬元,也使他有更多錢可以去幫助更多人。

有些東西是很世俗的,真的需要錢去完成這些事情。例如我們買物資捐贈給公益團體,它就真的很世俗,物資真的需要錢去買,老闆也不可能免費送我們。

人生不管做什麼,都會被人家說話。如果你可以努力的創造並實現自己定下的目標,還懂得幫助到別人,其實是很棒的一件事情。

當然,努力過後,不一定有成果。如果有加薪,好棒,那是你應得的報酬。如果沒加薪,也沒關係,人生開心就好。

======= 

既然最終一切成空,又該如何看待「為自己立定世俗目標而努力精進」這件事?

當你的世俗目標達成了,對社會有所貢獻,並坐擁財產和兒孫,也助人不少,但是往生當下,一切都成空。

往生的你,可以留住什麼呢?全部都留不住。肉身也留不住,因為身體會化滅。

從出生到往生,我們中間所經歷的,最後都幻滅。整個肉身都化滅沒有了,還去計較什麼?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空空如來,空空如去,空空如也。最後一切人事終將成空。

因此,往生時,曾擁有的財產、曾經歷的人事,全部都放下,一切成空,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這一生經歷的都是一場空,心無罣礙的跟菩薩走。

但是從出生到往生的期間,我們還是要認真努力去做,因為那是過程

從出生到往生的中間過程當中,對內盡心於家人,對外盡力於工作,僅剩的時間,最重要的是「自愛愛人」。我們其實可以幫助很多人。不管是我們的肉身,不管是我們努力得來的金錢、應得的報酬、得到的知識、得到的一句話,都可以幫助別人。人生中間的過程,其實要學的就是「利益眾生」,「利我」和「利他」。眾生包含我和他。

專注目標發揮所長,先把自己努力照顧好,就是「利我」。利我之後,才有堅定的信心可以「利他」。

如果沒有努力過,就會掛念在心。經歷過了,便能知曉體會其中,便能放下。若無經歷、無體會,便無智慧之語可贈他人

子容老師以她自己為例:如果沒有經歷過婚姻那段悲慘的過去,今天她沒有辦法可以那麼坦然平靜的跟相同遭遇的人談這些事情,也沒有辦法可以鼓勵大家。

很多事情是我們經歷努力過了,然後把成長的過程跟別人分享。有一天有人跟我們遇到同樣遭遇的時候,我們可以變成別人的一顆定心丸。我們可以告訴他,即使遇到挫折,未來都還是美好的。我們可以給別人一個堅定的信仰,讓他知道菩薩真的在,曙光都在,根本不用害怕。

當一切經歷過了,留在你心裡的是「念頭」。如果心裡留下來並傳承給後人的是智慧、以及菩薩般的好念頭,這樣甚好。人生唯有善念和智慧結晶的流傳是真實無敵的,空間、時間皆與它無敵,不因時空改變而變,不因往生而滅

念轉運就轉13:菩薩心語 念轉運就轉12:與菩薩對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