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念之間,菩薩的臉色變了......】(1)

子容老師常提醒我們,參加座談會的當下,同時要學習「同理心」。如果我們真的是一個善心善念的人,我們就該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別人的困難或問題,不可妄下評論,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的心有多痛、多急
所以,如果座談會上有小寶寶一直哭鬧,老師都會提醒我們:「小嬰兒會哭,是正常的。如果在場有任何人覺得聽了煩躁,請你離開,因為你沒有同理心。」
在一場座談會上,我再次接受到了「同理心」的震撼教育。
輪到一位朋友問事時,他的錄音工具剛好沒電。他很焦急慌忙,座談會因此耽擱了兩分鐘。
待那位朋友電池換好後,老師口氣變得非常嚴肅:「剛剛有人心生不耐煩。菩薩問你,你在批評什麼?你在與菩薩對話,竟然敢心生此念頭?菩薩都能等,你為什麼不能等?剛剛念頭有閃過一絲不耐煩的人,請你立刻在心中懺悔。否則座談會不能進行。」
嚴厲的口氣,當場讓我整個頭皮發麻.........。
當下,我們各自都在心中反省自己,剛剛有沒有一丁點不耐煩。
幾分鐘後,座談會終於重新開始,菩薩再次提醒我們:「不耐煩,是人生最差勁的修行。對萬事萬物不耐煩,不能感同身受,修行就只是口頭修行。」
這是一場震撼教育。我第一次聽到菩薩那麼嚴厲的指正我們。
昨天在路上,遇到一位行動不便的老婆婆走路超級緩慢,擋住我的去路久久,快遲到、趕時間而心急的我,差點心生一絲不耐。忽然想起座談會的提點,瞬間感到羞愧,趕忙調整自己的心。
也在此時,我深刻體會到,跟菩薩回家的要件「時時刻刻都保有善心善念」,真的很難做到,比金錢佈施、體力佈施都更難。

也因為難,我更需時時檢視自己的心,觀心自省。

※感恩故事中的每一個當事人。他們都是提供我智慧的人間菩薩。)

=============================================================

【一念之間,菩薩的臉色變了......】(2)

老師說了一個案例。聽完後內心很是震撼,特地記錄下來,警惕自己莫忘實踐。

案例是這樣的:

同一時間有一堆人跑來跟菩薩求子,由於求菩薩的人太多,一頁名單甚至記載不完。

這時大家開始陸續跪求菩薩,有些人很快得到菩薩應允,但有些人在數次擲筊後仍未獲菩薩允諾。未獲菩薩應允的人,有些人傷心離去,但也有一位A君傷心哭泣之餘,就近到超商捐款佈施,隨後又繞回菩薩面前,淚流滿面懇請菩薩再次給予機會,並承諾日後會持續不斷行善以回報菩薩。慈悲菩薩答應了,願意再給一次機會。

此時,有另一人B君發話了:「怎麼沒有叫到我?」

老師的助理:「因為這一頁的名單剛好輪完,而您的名字在下頁,既然菩薩同意再次給A君機會,所以才想說讓A君先。」

B君未再接話,但心想:「A君已經求過一次了。怎麼不是我先?」

此時,老師看到:原本慈眉善目的菩薩,聽到了B君的內心話,臉色變了......

菩薩神色嚴肅,告訴子容老師:「讓他先.....

B君很高興的跪求菩薩,請菩薩賜子。不過,卻怎麼也沒有應筊。沮喪之餘,B君也和A君一樣,到超商捐款佈施,隨後又繞回菩薩面前,再次跪求菩薩,但應筊始終都沒有出現......

老師藉由這個案例,給了我們一些思考。

老師藉由A君的故事,提醒我們:「鍥而不捨,真的很重要。」雖然A君未獲得菩薩一口應允,但他沒有放棄,再接再厲。因為自己始終都沒有放棄,這份心念感動菩薩,因此最終得到了上天的幫忙。

老師藉由B君的故事,提醒我們:「起心動念、時時善念、隨手功德,真的很重要。」B君認為應該全部的人輪一遍,才輪A君。而助理原本的想法是先讓同一頁名單的人全部祈求完畢,再輪下一頁的名單。B君和助理的思考點都沒有錯,只是切入點不同。

既然立場都沒有錯,因此,關鍵在於,當B君看到A君因為被菩薩拒絕而傷心焦急時,B君可以怎麼做呢?菩薩正在看...

B君看到A正在傷心焦急B當下能多些包容、多些禮讓、願意多犧牲一些時間等待,對需要幫助的人付出「包容心」和「願意等待的耐心」,其實是功德無量,若能在當下及時施予,這樣的無量功德甚至能勝過有形捐款。若B君能發出包容心和耐心,如此的善念將使菩薩感到欣慰,將應允一切所求。

有點可惜的是,B君因為覺得不公平而內心有微詞。雖未說出口,只是內心在想,只是「起心動念」,但菩薩還是聽到了......

老師藉由這個故事提醒我們:菩薩永遠都不會忘記人們要跟菩薩祈求什麼,不要擔心自己被菩薩遺忘。不過,當我們跟菩薩祈求時,菩薩也在觀察,我們是否是一個努力不懈、並隨時散發善念的人。因此,「鍥而不捨」很重要,「及時施予幫助、隨手功德」很重要,「起心動念」也很重要。上天是否要幫助我們,常常取決於人們的「一念之間」。

( ※感恩故事中的每一個當事人。他們都是提供我智慧的人間菩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