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垂問:作如是觀         (2016/5/30香港寶蓮禪寺菩薩的功課)

我思:

作如是觀,出自於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作如是觀,提醒我們對於世間人事物,應作生滅無常觀,作空無觀,以平常心、平等心視之,以自在心處之。

面對事情發生變化,我最常產生的第一個念頭是:怎麼會這樣?為什麼不是我想的應有的那樣?

我曾經以為理所當然的一切,最終都不再理所當然。

回想一生:

我曾自認年輕,身體健康,沒想到惡性腫瘤可以說來就來,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死亡也可以離我很近。

阿公未重病住院前,我幾個月才去探望一次他,想說等自己有空再去看他。拖到後來去看他時,他已不能吃我買的紅豆湯了。再拖到後來又去看他,阿公已完全不開口說話了。再拖到後來又去看他,阿公竟已眼瞎看不到我了。再拖到後來又去看他,阿公重病往生了。此刻就算想隨侍在側,多去陪他看他,也無法了。

我以為小狗病重狀況轉好,又能多活幾年。沒想到牠竟因健康好轉、外出散步,而遭逢車禍意外,生命瞬間消失。

我曾經以為所選的職業保證穩定,所以走這一行,從沒想過原來也有今日的環境和處境。

我曾以為自己工作上努力所得的績效都是歸我自己的,所以我很盡心努力,沒想到主管擅自把我的績效全分配給他人,最終一切結果竟都不屬於我。

我曾在眾人前績效表現很出色,曾幾何時,我竟被許多人追趕過去,變成倒數。

曾經非常要好的朋友,因為緣散而不再聯絡。

曾互看不順眼的親戚,因主動問候關懷,而建立情誼。

我曾在某項長才擁有讚美和肯定,不過現在別人的目光都離我而去了,人們都不再注意到我,轉移到更優秀更出色的人身上去了。

曾經面對的批評和指責,也如過眼雲煙。當時的內心痛苦,現在也過去了,一切只是過程。

曾經我所堅持的念頭,最終也有所改變。如:以前我不認為自己會養寵物,尤其是我沒好感的貓。但最後我竟收養了一隻被母貓棄養的幼貓,而且很愛牠。

回首來時路,好的不長存,痛苦也不長存

所以,我在堅持什麼?我在執著什麼?我在緊抓不放什麼?我自己的內心痛苦皆由此而生。

人生沒有非緊握不放的人事物。

人生沒有非選不可的路。

我只需隨順因緣的生滅,讓身柔軟,心柔軟,身自在,心自在。

不要害怕失去,不要害怕意外,不要害怕無常,不要害怕困境。

面對人事物生滅無常,面對念頭的生滅無常,我能做的是:在擁有的當下,盡心盡力,把握珍惜。

而在苦難的當下,我必須用定心靜心面對,用智慧解決。苦難終會過去。

好的會逝去,壞的也會逝去,一切經過都會逝去。

心靜下來,讓心量無限寬,把時間、空間拉到無限長來觀看,我們會看到許多人事物的無常,從生到滅,過眼雲煙,歸於空無

那麼還有什麼可計較、可在意、可嫉妒、好去比較得失的呢?

 

既作如是觀,人的一切最終歸於空無,那麼人是為了何而生存?在你心中作何解釋?

●作如是觀的生存意義1:我們努力活著,是為了延續人與人之間無形的的真愛。小時候我們擁有父母的愛和守護,長大後我們想要用愛來守護父母和孩子,這份信念和願力,讓我們堅強活下來。 

→菩薩叮嚀:珍惜擁有的當下!努力在當下!

 

●作如是觀的生存意義2:我們堅強活下來的另一目的,是為了努力精進學習先人智慧,增長自己的智慧,並將智慧分享與眾。

就像妙法蓮華經中,世尊希望眾弟子們發誓,在佛滅度後,眾弟子們能繼續流傳、宣揚、護持法華經。

我們努力傳承先人的智慧、先人的精神、先人的理念、先人的經驗、先人的技術、先人的愛與情,並且繼往開來,為更美好的社會而共同努力。

而人生在傳承延續智慧的過程中,我們不外求仰賴外在的肯定、鼓勵與掌聲,來決定該付出多少,更不能以此判定付出是否有意義。這不能劃上等號。

何況,外求的肯定,本質皆『空』,生滅無常。

而且,只要有一絲的我執和為己,一絲的業力便顯現,一絲的課題和魔考便產生,業障現前,智慧的流傳便升起一絲的障礙。

就像玄奘取經17年,傳承佛法的信念未曾動搖,苦難死亡不能磨其志,名譽地位財富不能撼其心。因為他的把持,不曾為己,才有今日我們可研讀的善法。

人生智慧傳承的過程中,只『內求己心』是盡心盡力的,是真心用心的,是無私也無為己考量的,只有單純的善念,想要讓大家好。

唯有如此,智慧傳承的力量才能發揮到最大,讓眾生得到最大的幫助。

因此,雖然人生路的盡頭,生命、肉體、名譽、財產終歸空無,我仍期許自己此生能智慧增長,並在自己吸收智慧的同時,沿路分享與眾,人生便不白走這一遭。

 

●作如是觀的生存意義3:把自己照顧好。

很多時候,我們花太多時間在別人開口要求幫忙的事情上,全心全力協助、鞠躬盡瘁,也期待事情的走向如心中所想。但人心、事情的變化和結果,永遠和自己預設期待的不一樣。『無常』、『一場空』一再在身邊上演。

不禁讓我感嘆:我們永遠無法掌握外在的人、事,自己唯一能掌控的就是『自己』。

當我在對別人的事全力協助付出的時候,我是不是迷失了自己?

我想我應該回歸自己為重心,想想自己需要什麼、該做什麼。

我唯一能真實掌控的只有自己。我真的應該好好為自己做些什麼,把自己照顧好。

此乃『作如是觀』中人的生存意義,在我心中的解釋。

 

【檢視真實的自我】:並無法做到「作如是觀」。

從小內心到大,我不斷外求師長、朋友的肯定。我企盼從別人眼中、口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我很努力,但我的競爭心也很強,如果有人比我優秀,我會嫉妒或難過,覺得自己距離『被人肯定』愈來愈遙遠了,覺得我被忽略遺棄了。

→菩薩叮嚀:這個『企盼被人肯定』要懂得成空啊!這不是絕對的。要把這個東西放掉。

被什麼人肯定?如果是被殺人魔肯定的話,有意義嗎?被總統肯定,可能有某些意義,但你也許最想要的是菩薩的肯定!

人的肯定不重要。所以你不要再去追求被人的肯定。

其實就是對得起自己,盡得了自己的本分就好了。

因為自卑和畏懼別人的可能話語,因為我的心承受不起任何可能的質疑或負面言語,那會讓我內心難受,所以罣礙太多、想太多,畏縮、沒勇氣,無法大方分享傳播善觀念、善知識。

我需要師長朋友的不斷鼓勵與肯定,來找到自我價值。對於沒人看見、沒人鼓勵或肯定,我會感到失落喪氣,覺得自己是被遺忘的。

自卑、畏縮、罣礙太多、害怕質疑和負評、不敢行動;卻又期待努力能被看見、被肯定和被鼓勵;內心充斥競爭心、嫉妒心、比較心、…….,種種心不斷在內心產生矛盾與交戰,讓我的心非常混亂痛苦,阻礙了自己該做可做的事。

幸好我不是法華經中佛陀委以傳法期許的眾弟子們,否則那些弟子們如果都像我這副德行,善法的傳承就會斷送在像我這樣的人手裡。

我自知自己不足,心一點都不空,我的心離「作如是觀」還好遠。

→菩薩叮嚀:有時候你會不定期的去檢討自己,這都是好的。代表你並沒有被很多魔性控制,還是保有自己的清明,知道什麼事情有時候是自己該做的。

 

======================================= 

普陀山寫一篇讓你自己知道、讓你自己清楚的功課,當作一個回應,當作給自己的叮嚀。

2015/10/18普陀山菩薩的功課)

★洛迦山五百羅漢塔的行程中,我的心被工作占據,忘了把心放在當下。

當下頓悟後,真心持誦六字大明咒、無所求,心靈頓時覺得清淨美好。

 

★在飛機上、在不肯去觀音院,沒能看見菩薩,沒感應,讓我很沮喪。起了比較心、得失心。

比較心、得失心因何而生?因渴望親近菩薩而生。

惡心因何而生?因看不到菩薩、聽不到菩薩、感受不到菩薩特別對待而生。

事後回想起,從第一天客運上以及到機場集合時,我早就起了得失心,甚至為了想看見菩薩,還恭請了菩薩。

我的心念毀了自己的快樂旅程。

→菩薩叮嚀:愈急,愈看不到。『心愈近,而心狂遠之。』有時候你愈想得到,心會離它愈遠。

 

★聽見朋友們對某人的讚美,心中很落寞,起了比較心、得失心。

看到別人表現很好,並得到菩薩、老師和很多人的讚美,黑暗情緒一再浮現。

想起菩薩教的喜無量心」。

我很擔心自己,我很討厭這樣充滿比較心、失落心的自己。

→菩薩叮嚀:『覺察是善。覺知是美善。』

能夠覺察,是善、是好的。能夠覺知,是善。

我一直跟菩薩祈禱:「請菩薩端正我的心、護持我的心,不要被比較心、失落心的心魔佔據。」

我不應該跟別人比,比較心讓我的心失去了旅途應有的快樂自在。

想起老師說的:「人生修行路上,應該只有自己跟菩薩,不需跟別人比較。起了比較心,都在看別人,會忘了你自己。

菩薩曾說:人不能活在別人的評價裏,會帶來很大的痛苦。只要問心無愧,盡心盡力就好。

修行路上,我的心應該只面對菩薩,不該受外界和別人影響。

對得起自己的心,凡事盡心盡力,對結果無所求,才是我應該努力的。

我應該給別人祝福,也給自己祝福。

心因何而生?因比較而生,因貪而生。

心因何而滅?因回歸單純本心而滅。

 

★在法雨寺早課的行程中,看見比丘們對待我們、和早課禮佛的態度,我對他們起了不敬之心。

心因何而生?因不敬、鄙夷、貢高我慢而生。

心因何而滅?因自我覺察、立即修正而滅。

另外,老師事後提到:有人想挑最好的位子看見菩薩。其實應該是站在哪裡都好。

於是我有發現,自己當時也是想挑最好的位子。「隨順因緣、一切都好」的心,在當時竟被我遺忘了。

 

★旅途中,我發現自己對於身邊人的閒聊內容,心中會一直出現各種比較心、OS微詞和評論別人的小雜音。

直到最後我提醒自己,放開心、用謙卑的心聆聽別人對話和經驗談,心中的雜音才不見。

最近有時會反省,我是不是缺少了慈悲心,才會無法像菩薩一樣耳根圓通、聽聞眾生之事而起大悲心?

 

★這趟旅行最快樂的時候,是晚上大家在飯店露臺的星空下牽手跳舞唱歌、大家在遊覽車上拍手唱歌、跟好友在寧波古城一路邊走邊唱六字大明咒、在天一廣場隨音樂自然搖擺。我覺得自己好像沒煩惱的純真小孩子。

這幾天的心,太過複雜,比較心、得失心、看不順眼,讓我的心失去了快樂,此刻更能體會單純帶來的快樂。

讓我想到菩薩說的:我們都應把心回歸小孩般的單純無所求。

唱歌拍手、為別人鼓掌拍手、以及打坐時菩薩要我們為自己拍手打氣,讓我感受很棒的氣場。

以後我願意為自己、為別人多拍手祝福。

→菩薩叮嚀:所以人才要回到純真。所以一個人要把純真的心維持住。

一個人隨時隨地、無時無刻都可以純真的做自己,都可以像小孩子一樣,這才是真正純真的人。他是卸下防備心,他是沒有防備的,他覺得做他自己純真該做的事就好,他不在乎別人怎麼想。

就像一般純真的小孩子,他沒有去在乎別人怎麼想,他想吃就吃,想哭就哭,想隨地而坐就隨地而坐,這就是他的純真。

可是因為外在環境帶給人的苦惱,還有要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讓人們拋開了這些純真,他做事情的時候就會在乎別人怎麼看他、怎麼想他。

所以我們才會一直鼓勵大家要回到純真的那個當下,回到小孩子一般天真無所求。

就像菩薩說在三十三間堂的時候,聽見孩子們沒有任何心念的只是想要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時候,他是無所求的。他無所求的時候,力量就是最大的。

當你幫助一個人的時候無所求,力量也是最大的。

 

★這次普陀山之行,當大家都充滿歡欣與感恩時,我的內心卻充滿著複雜與黑暗。

我曾經自以為自己很努力在落實菩薩的教導,自以為是很努力學習的弟子,但此次普陀山之行,我發覺自己比任何人都還要糟糕。

→菩薩叮嚀:沒有比任何人糟糕。沒有。

因為我的心思一點都不單純,得失心、計較心、批評心、貪心、複雜心、……,我一樣也不缺。

而我應有的普陀山快樂行,都被這些心思給占滿了,我的快樂被自己的黑暗之心給毀了。一切唯心造。

我不喜歡這樣的我,但我卻無法掌控我不要存在這樣的心。我找不到掌控的力量。

每當面對這樣的我,讓我很難堪、很難過。

跟菩薩學習的路上,我想找回那份歡喜、那份感動、那份單純的心。

雖然此趟旅程很多時候不開心,但也因此讓我赤裸裸的面對心靈黑暗面,讓我慢慢找到如何讓自己快樂一些的努力方向。謝謝菩薩安排給我的這趟心靈之旅。

期許自己2016年再次前往普陀山時,是以全新的自己去拜訪菩薩。

→菩薩叮嚀:學習路上更艱難。知己,成己,誠成。

接下來學習路上會更加的艱難。

知道自己哪裡不對,要能夠說到、要能夠實現、要能夠成就那個最原始的自己,將來才能夠真誠的做到自己。

你只有知道自己要的,還有做到自己真正要自己是那個樣子,才能夠真誠的做自己,才能夠達到你自己要的那個樣子。

 

 =======================================

人為寬心欲為情,欲有心境欲為寬。欲知止境在於心,欲知寬境於為何。

人是為了何而生存?在你心中作何解釋?          

(2016/6/11菩薩給我的一段話)

我思:

人要懂得把自己的心境無限放寬,看透慾望乃對於外在各種情境的貪愛。

當慾望在心境中升起時,必須把時間放長、空間放寬來看待我所追求之慾望,我便能體會慾望成空的道理。

慾念一旦被點燃,我就會想要更多,慾望就會愈來愈大、最終永無止盡,導致自己面臨生生世世永無止盡的煩惱與痛苦。慾望要有止盡,一切都只在於自己的心。只要我懂得時時觀己心,控制自己的心,回歸本心,讓單純本心不陷入無明慾望中,慾望所衍生的苦海便不再。

對於慾望,當我把心境放寬,把時間拉長、空間拉寬來看,那麼我所渴望的東西其本質是什麼呢?我會察覺,我所想望的東西,原本是生滅無常、終究是一場空,沒什麼好貪求的。

 

身行之間,行深之開。蘊生之五臟,行深之五蘊。皆空皆空。

空何而為?空何而謂?謂之空也?空空何也?  

(2016/1/16菩薩給我的一句話)

我思:

身體力行之間,要不間斷的修持,並時時察覺己心,深入的觀照其心,甚深廣大的智慧才能開啟和作用。

我們因為有了身體,所以產生了生理和心理的運作。面對色、受、想、行、識這些身心的物質和精神作用,要用深廣的智慧來觀照和修持,體會一切都是生滅無常的道理。

我所擁有的身體、所面對的外在環境、所擁有的物質,有生便有滅,無法恆久。

我所追求的、我所渴望擁有的,亦如曇花一現,何曾真正屬於我?

人內心的感受、喜惡、想法,亦是變化無常的,我自己如此,他人亦然。我們無法掌控別人的心念想法不要變。我們無法要求每個人永遠都認同、永遠都喜歡我們的每一個表現。凡事只能盡力。

而我所感受到的苦、樂、厭惡、喜歡,亦在自己一心。只要心念一轉,苦的感受、厭惡的感受便不再。

所有的物質和心理現象都是短暫的,最終會消散,因此謂之空。

瞭解一切皆生滅無常、不會固定不變,又該怎麼做呢?

既然沒有任何現象會永恆,我們要懂得隨順因緣,沒有什麼需要執著、或讓內心痛苦長存的。

把握喜歡的人事物,擁有的當下珍惜,感恩謙卑、不貢高我慢,因緣散滅後要懂得調整、放手。

心中渴望而得不到的,也要懂得將慾望放下。

不好的事物和環境,也不會恆久不變。我們仍要隨順當下的因緣,能做多少是多少,積極努力改善,還要積極創造因緣,靜待因緣到來、好轉改變之時。

而讓我感到苦難和厭惡的人事物,只要自心轉換心念,便能離苦、不覺苦。

對於變化無常的現象,抱持平常心,平等心,無分別心,無喜惡心,就能擁有自在平靜喜樂。

 

一切皆空。空無有無,空有也無                    

(2016/7/22菩薩給我的一句話)

我思:

一切世事皆是變化無常、因緣合成、因緣所生的短暫現象,並非真實恆常不變。

因緣所生的『無』,只是短暫的現象。『無』的現象最終會消散。

因緣所生的『有』,也只是短暫的現象。『有』的現象最終也會消散。

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所有的現象都不會固定永存。

 

亦以觀之,真為  心   ,善為  性  ,懼為  空   ,誠成之。

若有遭遇惡心之時,該以  善   檔之。 

此為測驗汝學之成果。若一心不能答之,代表所學無有進入心中。

(2016/7/22菩薩給我的一句話)

我思:

本心為真。

本性為善。

善無懼,愛無敵,應無有所懼。

恐懼是心魔所生幻象。恐懼是因為擔心無常、擔心失去、害怕生滅。

恐懼代表未能隨順因緣,未學會自在以對,未學會適時放下。

遭遇自己惡心時,應呼喚單純的本心,喚醒純良的善性對抗之。回歸本心本性,回歸真心善性。接受現狀,想想自己擁有的,感恩,惜福,惜緣,找回單純快樂的心。

遭遇他人惡心時,亦應以善回應之。

 

★性悟之間,取之何生?何而為依?何而為生?能否依分?能否依紛?

(2016/1/16菩薩給我的一句話)

我思:

明心見性與開悟之間,是如何產生的呢?是來自內心不斷的靜心思考、自我覺察,找到解脫無明煩惱、讓心離苦的方法,找回單純的本心本性。

二者的產生,是否有先後順序呢?其實是有的。人開悟了,擁有了大智慧,懂得如何放下煩惱、拂去心中沾染的塵埃,便能夠明心見性。

二者是否可以分開呢?其實是可以的。一個人要明心見性,除了開悟生得大智慧,人也可以透由研讀、良師教導、精進學習、時時觀照身心、反省修正自我,也能夠逐漸明心見性。

而明心見性與開悟,最終都是要讓自己擁有智慧,放下煩惱、解脫無明帶來的苦,並且時時收攝紛亂的心念,還要一直維持著,讓真正的自性能夠持續顯露,光明本心才不會再度被世塵紛擾所障蔽。

 

======================================== 

「去却,去怯,去確。去執,去直,去值。

心否,否極,否正。耐之為何?何之為耐?心耐何至?何至極之為?」

去除包袱,去除恐懼,去除我執。看見我執,看見正義,看見改變

一直值住在心裡面、值住在環境下、值住在過程裡面的東西,這些都是常見的,我們會認為它是正常的,我們會習以為常。

但是其實這些東西是要做到改變的,才能夠心裡面不會一直認為這就是對的,認為這就是極致,自己已經是完美的了,才不會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你有很多主觀意識一直放在心裡面,你認為這就是正確的,一直認為「xx就是不對」,那有沒有一些狀況xx是對的?

我們要把這些我們原本已經認為的、執著的,都把它放掉,它不一定是不對的。

怎麼會是不對的?什麼樣會是對的?你要用什麼樣的角度去看?菩薩叫你解釋。

(2016/11/24菩薩給我的學習功課)  

我思:

.『心否,否極,否正」:

我通常只看到了過程當下的一個點,就對某個人、某件事下了結果論,並在心中有所批判。

但實際上靜待一段時間後,最後的結果常常並不是我心中原先所批判的那樣。

所以,有些事情要耐心靜待事情的發展。

 

.『耐之為何?何之為耐?心耐何至?何至極之為?

什麼是耐?為什麼要耐?

耐心靜待時間的醞釀。

耐心靜觀過程的發展。

耐心思考別人那樣做是否有其他可能原因。

耐心給別人思考摸索的時間。

耐心瞭解、體會別人心中所想所考慮到的。

不要對當下看到的、感覺到的立刻做出批判。

耐心,才能看到事件真正的全貌。

→菩薩叮嚀你最近常常會聽到時間點的問題,就是因為時間點很重要。

時間點一拉長,可以讓我們看到不同的結果,會看到你以為所謂的那樣其實是不同的。

你會發現,最近很多話都會跟時間點有關係,就是因為時間是人生線的拉長。

就像耐心也是一樣,它也是等,它就是等,等就是需要時間。

等別人思考,等別人做決定,等別人摸索,等別人學習,都是等。

你要等待一個時間到他跟你一樣,你也是需要等。

你覺得他跟你不一樣,你做出批判了,你也是沒等他跟你達到一樣的level,你就先做批判。所以我們才會有批評出現。

只有耐心才能看到事件的原貌。對!

而且就算到最後,別人真的沒有按照我心中認為對的去做,也有他的理由,那個理由對他自己而言,是做該行為時優先考慮的重點,對他而言是對的。我應該要有足夠的包容能耐和理解力,尊重而不予以批判。

這也呼應到菩薩提醒我的:且看,且聽。且待,且慢。且靜,且淨,且境

多些耐心觀察,多聽聽別人說法,靜待時間發展,慢一點下定論。

不要憑第一觀感而輕率判定別人的作為是對或錯。

多思考自己所見所認為的事實,是否有其他各種可能狀況是我未察覺的。

→菩薩叮嚀且,其實就是等。

要看,要聽,很多東西都是要等的,都是要慢的。

慢一點下定論,慢一點看,慢一點用自己的直覺去批評別人。

而這也呼應到菩薩提醒的:覺察和察覺。

不要光憑第一眼的主觀感覺、不要僅憑自己當下『覺察』到的內心感受,就對別人的對錯下定論。

我應該精進自己的『察覺力』,多付出一些時間,用理性去觀察、多聽、多思考各種可能,我將會發現,有很多我憑當下第一眼所見而自以為的對錯,並不是真的如此。

=======================================

冰山上方,是自己展現的外在個性,是社會規範、個人或眾人期許等因素展現出來的自己。

在冰河下方,是自己真實內在的潛質,是自己不想展現、被隱藏的人格個性,是自己的脆弱、自己的懦弱、自己的逃避、自己想自殺、自己想毀滅這個世界、……,類似這樣子。

你為什麼要展現快樂?因為你怕影響別人、怕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同、怕別人覺得「你這個人怎麼這樣」,所以你很在意。那麼你在意誰?所以你在媽媽面前要堅強、在爸爸面前要快樂、在姐姐面前要當作無所事事、在男朋友面前要裝作自己很被需要、要裝脆弱、……。我們在對應每一個人的時候角色都不一樣。

有可能私底下的你也會有快樂,冰河上面的你也會有快樂,但它出現在什麼時間?

冰山下面的是你自己。你自己在面對你自己的時候,只有你自己知道。

你的冰河下方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個是一個引導。這個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你要去真實的面對你自己,對你自己才有幫助。

(2016/09/25菩薩給我的一段話)

冰山.JPG

我思:

冰山下的我

冰山上的我

內心潛藏著巨大的自卑,怕開口之後會被拒絕,沒自信獲得認同。

內心有自己的想法,但不敢說出來。

內心有想要的,但不敢說出來,怕人家不喜歡我。

沒意見,隨和。

安靜,內向,沈默。

扭扭捏捏,畏縮,放不開

一點都不想做。內心很不爽,咒罵、批評在心

默默服從

能不做就不做,能逃避就逃避。沒安全感

依賴

別人看得見的部分,不想讓別人瞧不起,自尊心強。

別人看不見的部分(在家、四下無人時),懶散、怠惰、散漫、生活亂七八糟,無行動力

學業認真。

工作認真。

 

競爭心強,好勝心強。內心不想輸人

言語有時高傲不屑。

講話有時尖銳帶刺。

重視自我感受和想法

講話快、急切、打斷別人

比較心,計較心,嫉妒別人獲得關注和重視。自卑卻自視甚高,覺得自己做得比別人好

冷漠

不與人打交道

只在意自己的心情和需要,自私

對其他人發生的事和他人當下的需要,察覺力低、沒注意、神經大條

捨不得分享自己的金錢和物質,小氣

慈悲心不足,捨不得布施,不太請別人吃東西

貪心

別人請的東西一直吃

不懂待人處事,無知,經歷不足,歷練太少

單純

→菩薩叮嚀:持之,視之,珍之,惜之。

你知道這些,持它,去看它,去珍惜你所反省自己的,愛惜你自己有這樣的覺察。

反觀自己,很重要。

未來還有更多的責任跟學習的議題要承擔。

謹記,時時提醒,時時觀心,避免錯誤發生。
至心,歸心。彼心,此心。誠心,至誠。讓心歸心!
 

 

 

 

 2016年是我學習豐收的一年,感覺自己又成長了許多,感激子容老師和南無觀世音菩薩的教導,真的很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